氯化钾终于放国储了,其价格也的确应声回落了一两百。但就这样就完了吗?千万别!
首先,细则在哪里?监管怎么办?说是放储了,啥价放的?放给谁了?100万吨怎么个放法?很多时候政策是好的,但执行和监管不到位,最后搞不好就虎头蛇尾了,反被诟病。前不久第一批超300万吨春耕储备肥料投放市场的消息就曾引起广泛关注,但结果呢?有些东西就是需要公开,公开才能有标准、有监督、有效果。
还应包括被投放者:怎么样才能获得国储投放的钾肥?拿到及时的、低价的原料,是不是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一些义务?如果还不生产、还涨价,是什么理由或者说是有什么苦衷?如果高价倒卖会不会有什么处罚?
其次,需不需要补充国储?对其他进口商有没有要求?钾肥国储总量150万吨,按照国储管理办法轮转是允许且必须严格守时的。正常时期是当月补齐,那现在投放的100万吨国储如何补齐?前面国储竞拍的几十万吨是否已补齐?如果仍要求严格守时补齐,那么1-2月份进口了146万吨氯化钾,其中海运量为124万吨,港存从256万吨变为254万吨,这说明1-2月份港口氯化钾消费量约126万吨,目前3、4月份以及后期的进口量还不确定,现在这100万吨国储投放,市场的实际供货量一定会增加吗?会不会出现反而减少的情况?如果是可以特殊对待,延后补齐,那么笔者又有疑问了:在市场如此缺货的情况下,港口始终却保持着230万吨以上的库存,这些氯化钾都是谁的?为什么不卖?
所以保供稳价不仅是盐湖的,也不只是中化、中农的!政府对于进口氯化钾的整体进口、库存和销售情况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掌握(掌握情况即可,非必要不干预),到底都是谁在进口,谁在销售,谁又没销售,高价格从何而来……这些问题都该有个自己的认知,才能在制定政策时少走弯路、不走错路。在研究和进行国储投放的同时,是不是也应当组织各大货主也一起旁听,好好感受和学习一下?
当然,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性,创造利益是企业的天职,所以政府也应当正视、重视一下下面的抱怨,比如“亏钱的时候自力更生,赚钱了却要发扬精神”,这的确是有些说不过去的。比如眼下暴涨的行情,大家都知道未来是一定会暴跌回去的,上一次氯化钾暴涨之后可是经历了长达五年的低谷期,进口亏损严重。这样的后顾之忧是企业非常正常、合理的诉求。但粮食安全是涉及到每个国人的共同利益,这就有商议的基础,既能让卖方接受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会有。
第三,只管钾肥?那尿素呢?氯化钾涨的厉害吗?厉害!但是国际涨的更厉害呀!在白俄罗斯、俄罗斯相继被制裁后,本已大涨的国际氯化钾价格再次上扬,最新了解到巴西地区大颗粒氯化钾到岸价高端已经达到1200美元,一直没太涨起来的东南亚地区到岸价也已涨到了800-900美元,而此前国内售价最高时大概相当于700-750美元。所以氯化钾看涨者依然大有人在,对抗情绪很难打散。国际氮肥、磷肥也都在大涨,高端都破了千美元大关。但是钾肥是50%左右依赖进口的,而氮、磷都是净出口的,在全球都在守护化肥、抢夺粮食的背景下,钾肥大涨价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,所以我们才加大力度对其进行干预,氮、磷大涨的话那理由则差了一些。
尤其是尿素,成本政府帮助压低,开工率政府努力维持,出口大幅减少,需求正常偏弱,那货都哪里去了?怎么就这么紧张怎么就3000+怎么就不断冲破历史纪录呢?涨的理由充分的钾肥被迫掉了,涨的理由不充分的氮、磷却还高高在上,如果你是钾,你会怎么办?况且钾肥大涨后需求已经明显减少,一个钾的回落能为粮食安全和化肥保供稳价起到多大作用?氯化钾年消费量不过1400-1600万吨左右,尿素的消费量高达5000万吨左右,尿素一直被奉为化肥市场的风向标,可见其意义非凡。不要说什么国外能源大涨,原油、天然气都多少钱,就问你敢不敢把成本晒一晒?
高价尿素必须被干预,只有三大原料至少落其二,化肥的保供稳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。否则,钾肥被干预的意义会变得小很多,甚至连钾肥也管不动,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,难道我们看到的还少吗?
最后,疫情下的生产和运输咋保障?最近疫情压力非常大,港口物流都一度瘫痪,目前虽然逐渐恢复,但是在疫情和油价等因素共同作用下,局部汽运费涨幅巨大。农时不等人,本来就缺货的情况下,企业的生产和农资物流问题必须得到重视,否则也会削弱政策效果,甚至要给化肥保供稳价拖后腿的。
前面大合同刚签,氯化钾应声掉了几十,然后就又反弹;现在国储刚投放,氯化钾应声掉了一两百,但也又很快出现了反弹的声音。这样的情况,包括上述的几点问题,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收悉并重视。不管是下游工厂用不起躺平,还是卖方继续惜售炒涨,抑或是物流不畅、或假货横行,甚至是有些不负责任媒体的肆意炒作,这些都不利于化肥保供稳价,不利于粮食安全。现在管不住化肥价格是小,未来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够粮食那可就没后悔药了!在全球都在说粮食危机的时候,这样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,我们需要更多更大的重视,以及脚踏实地的行动。 |